【什麽叫形而上】-形而上通俗解釋
什麽叫形而上(形而上通俗解釋)
導讀: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麽意思,有誰知道?看看網友怎麽回答。
1、“形而上學”這4個字中“形而上”是一個單獨概念,其中“形”是我們看到的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因為古人用眼看到世間萬物都有形狀,因此用“形”這個概念代表世間萬物。顧名思義,“形而上”則特指超越事物表麵的,隱藏在萬物背後的本質規律,進而“形而上學”也就指研究世間萬物背後的本質規律的學問。
“形而上”概念就是要不拘泥於某個具體的事物表麵,排除表麵現象的困擾,要能研究這個超越這個現象背後的本質規律,“形而上學”意指最高水準的抽象,與之對應的,也存在著“形而下”的概念,但這個概念不是很正規,隻是與“形而上”相對應而已,特指研究具體的某個事物的表麵的規律,不夠抽象和本質。
提出“形而上學”概念的時代是在古典哲學興盛的時期,那個時代人類還沒有合適的工具認知世界,屬於非工具時代,亦稱“體感時代”,譬如中醫的“望聞切問”就屬於典型的體感方法,利用肉眼、手感等原始方式,外加意會、想象、比喻等思想方法,開始探索認知這個世界,這就是人類文明早期哲學的主要任務,可以說人類社會早期“科學”與“哲學”不分,古代的人們用哲學這個方法來尋找事物背後的規律,哲學就是人類早期的科學而已。
正因如此,早期的人們囿於對世界的認知缺陷,就認為這世界萬事萬物都隻是表象,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規律,這也本無錯誤,但古人還認為整個世界一定有個終極規律來描述整個世界,因此哲學就把這個認知世界終極規律的任務交給了自己,到今天哲學還是自吹自擂,要探索“世界的終極本質”,哲學是“萬學之學”,諸如此類的。
正是因為古典哲學興旺的時代,科學還不發達,人們並不能真正的、精確的認知具體的事物以及背後的原因,所以哲學基本上是用臆測方式猜測世界、用大量提出龐雜的概念的方法來構成哲學體係,這些哲學概念體係龐大而複雜,並試圖自圓其說,這些哲學概念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但如果今天用科學的基本方法(請諸位百度奧卡姆剃刀原則)去審視這些古典哲學的概念體係,99%恐怕都是錯誤的、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證明的,也就是無價值的。
今天之所以學習古典哲學很困難,並不是哲學有多深奧,而是哲學概念幾乎都是哲學家個人的主觀概念,這些概念依靠哲學家的臆測,突兀其來,無憑無據,既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因此後人學習和理解非常的困難,作為對比在科學領域的高等數學、量子物理、相對論,無論多困難,都有成批的學生可以準確的掌握,這就是科學與哲學之間的區別。
今天科學與哲學早已分道揚鑣,可以說哲學的研究對象(指這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早已被科學研究所取代,哲學已變得無用武之地,科學研究比哲學更加的具體、精確而且可以重複,不像哲學隻是空洞而且自圓其說而已,哲學家們試圖回答的問題,科學家早已回答,而且隻需要用最簡潔的語言和最少的概念即可。
到今天,古典哲學已走向死亡,哲學基本上退化為哲學史,那些哲學大家們的具體內容已沒人再願意提起,大家在談論哲學時基本上隻剩下無數哲學家的掌故和幾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而已,最關鍵的,今天的科學研究完全不必要以哲學訓練為前提,你不學習哲學並不妨礙你成為一個科學家。
當然,我們依舊期待新哲學的出現。
2、
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而上學”的解釋是:“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麵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
要想了解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麽意思,就要讓我們追根溯源從它誕生時說起。
形而上學的英文是Metaphysics,古希臘文是ὰ 丁文是metaphysica。
在古希臘的時候,亞裏士多德寫過很多著作,涉及到哲學、科學等各個學科。不過那個時候並沒有“哲學”“物理學”這些現代學術界的分科。一個叫安德羅尼柯的古希臘哲學家在整理亞裏士多德的著作時,用“研究有形體的事物”和“研究沒有形體的事物”把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兩大類。
他把前一類研究事物具體形態變化的著作編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學》(physica),把專講事物本質、靈魂、意誌自由等研究經驗以外對象的著作編集成冊,並名之為《物理學之後諸卷》,也就是拉丁文“metaphysica”,meta這個前綴有之後、超越、基礎的意思。這個用語被拉丁語注解家理解為“物理科學之後”。
當文藝複興產生了實證哲學以後,形而上學作為區別科學的哲學形式開始使用。從此,哲學從古希臘的百科全書式的哲學中分離出來而為形而上學,物理學也從這一百科全書式的哲學中分離出來而為自然科學。
但是由於自然科學的不斷進步,以致於當自然科學以牛頓物理學體係的成功並在之後把物理實驗的技術手段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時,科學理性的思想被激發。一方麵,崇尚理性和證據的科學價值觀,對形而上學的不可靠的思維方式產生批判;另一方麵,本體論的缺陷使形而上學受到疑難。哲學史上不斷發生的拒斥形而上學的思潮,導致了形而上學的衰落。
就是這本書
而“metaphysical”的中文譯名“形而上學”,由日本明治時期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根據《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翻譯。(有意思的是晚清學者嚴複則采用了“玄學”這一翻譯,不錯就是“玄不救非,氪不改命”的那個玄學,當然嚴複翻譯為玄學是根據根據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來翻譯的,當然研究事物本質、靈魂、意誌自由這些確實挺玄乎。)
由以上我們知道了“形而上學”來源,而它是研究什麽的學問呢?
總的來說形而上學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是對存在的研究,是對科學以外、無形體、不可證明的事物的研究。比如:探究客觀存在以外的、一切現象之外的所謂終極實在(本體論);探究宇宙的生成、變化,時空結構等問題(古代宇宙論,已經被現代宇宙論取代);用非科學手段來臆測生命的起源、進化和本質,以及生命與宇宙、終極實在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就是玄學)。
至於這個詞是褒義還是貶義。作為一個哲學分支學科,“形而上學”雖然因為自然科學的崛起和本身的缺陷而衰落,但我想它本身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當然那些人在品論別人的言論時候用這個詞肯定不是在誇人。
/3、形而上學作為哲學的一種,講述起來比較複雜。但如果用通俗說法,就相對容易理解。
唯物主義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哲學詞語,那麽相對於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即屬於形而上學。中國哲學中的“三玄”(《易經》《老子》《莊子》)也屬於形而上學。
儒家哲學是“入世”哲學,佛家哲學是“出世”的哲學。“出世”哲學也屬於形而上學。
歐洲哲學史上爭論了數百年的“唯理論者”和經驗論者,前者也屬於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一詞,來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西方哲學中的這一部分,由嚴複翻譯過來就稱為“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大致分三個部分:本體論、精神學、宇宙論。
本體論又叫本質論,研究關於本質的抽象概念。就比如一張桌子,它的本質是什麽?桌子隻是它的名稱,它的本質是木頭或者金屬。木頭的本質又是纖維,金屬的本質是元素等“打破砂鍋問到底”式的追根問底,這就是“本體論。”
精神學又叫靈魂學,研究精神意識、靈魂、上帝的學問。著名的有黑格爾和胡賽爾的《精神現象學》。莊子夢蝶也屬於精神意識學,到底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究竟是夢中的現象是真實的,還是醒來後的是真實的? 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就是“科學”的精神學,它證明靈魂也是一種物質。這些靈魂物質是如何產生的?最終會到什麽地方去?是誰掌控著它們?這個神秘的超能力者是否就是造物主“上帝?”
宗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了宇宙,但哲學家們認為“上帝”是自然神,是一個抽象的、沒有人格的自然超能量創造了宇宙。對宇宙的生成以及持續性等方麵的研究,就叫做宇宙論。
4、形而上學是一個哲學分支,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意思。
第一種,以用超驗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觀或者無形世界的哲學體係,而非科學研究現實世界的現象及規律;
這就是中國所謂的玄學,屬於唯心主義哲學範疇,比如它會用純思考的方法來研究世界的本源,研究靈魂是否存在,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研究什麽是虛無,會讓人雲裏霧裏。特點就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聽不見,一切都在腦海裏。
這種思維方式的出現雖然現在看起來有點可笑,但在當時自然科學還未飛速發展起來的時代有它存在的原因和意義。殊不知,牛頓晚年也一頭紮進神學這個形而上學為之服務的範疇,也許說明自然科學到了一定境界就有某種衝破客觀存在的神奇力量了。
第二種,與辯證法對立的 ,用孤立 、靜止 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這是我們經常會看到聽到的“形而上學”的意義,這種思維方式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相對立,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絕對靜止、固定不變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聯係,不符合客觀實際。比如中國革命時期,照抄照搬蘇聯模式必然是不行的,國與國之間情況肯定不一樣;比如刻舟求劍,你以為在船上刻個記號就行了,其實水和船都在動,現在和等船靠岸以後一切都不同了……
無數曆史與事實證明,這種“形而上學”完全錯誤,沒什麽可狡辯的。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