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1632─1717),字石穀,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聖。,畫風特點祖父王載仕、父親王豢龍均善繪畫。王�自幼嗜畫,繼承家學,又隨學黃公望畫法的同鄉張珂學畫,很早便表現出非凡的繪畫才能。王�師從王時敏、王鑒。但他所畫山水不拘於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在王時敏、王鑒發展南宗畫派的基礎上,借鑒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較全麵地對山水畫傳統進行整理,形成具有綜合概括性質的法則。王�將黃公望、王蒙的書法性用筆與巨然、範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因而他所畫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靈動。王�作畫喜好幹筆、濕筆並用,而且多以細筆皴擦,畫麵效果比較繁密。曾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早期畫風清麗工秀,晚期則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於變化,水墨與淺絳渲染得法。也有評者指出王�用筆過於圓熟,某些畫則顯得刻露,墨法少有變化,構圖略感壅塞。王�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被並稱為“四王”,加上吳曆、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家”或“四王吳惲”。其畫筆墨功底深厚,長於摹古,幾可亂真,但又能不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寫生意趣,構圖多變,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調明快。在四王中比較突出。其畫在清代極負盛名,康熙三十年(1691)奉詔繪製《康熙南巡圖》,曆時三年完成,受到康熙皇帝禦賜“山水清暉”四字作為褒獎。被視為畫之正宗,追隨者甚眾,因他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後人將其稱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圖》(與楊晉等人合作)、《秋山蕭寺圖》、《虞山楓林圖》、《秋樹昏鴉圖》、《芳洲圖》(常熟博物館藏)等傳世。著有《清暉畫跋》。 代表作品 《秋樹昏鴉圖》,設色,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館藏。這幅水墨山水畫,是王�81歲高齡時創作的佳品。畫麵為高樹垂柳,竹林小徑,歸鴉點點,樓屋臨水。這幅畫布局繁密,遠近景用寬闊平靜的水麵隔開。遠處一片群山,山勢平緩。河流縱橫交錯,將峰巒分為一大一小兩部分。近處一片山坡,蒿草叢生,竹林中棵棵秀竹筆直挺立,十分齊整。此幅畫筆墨蒼老,墨色富於變化,人物形象生動,刻劃較工細,屬晚年作品,如此精密,可見王�平生畫岡之一斑。畫麵上端右側題詩曰:“小閣臨溪晚更嘉。繞簷秋樹集昏鴉。何時再借西窗榻?相對寒燈細品茶。”這首詩道出了畫中的情與景。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