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陽性快件溯源背後:1個線索人物和4個關鍵環節
“這件事不是從病例嘴裏說出來的。她的母親很警覺,說她曾拿過國外的郵件,這為我們提供了線索。”
1月15日,海澱區報告了北京首例本土奧密克戎病例;1月17日,疾控部門公布了溯源進展:或與一件國際快件有關。
“物傳人”雖在專業角度成立,但多與冷鏈相關,如2020年在青島發生的疫情中,發現了冷鏈貨物上的活病毒,成為“物可傳人”的有力證據。但非冷鏈的普通快件傳染給人,目前尚無實例。
溯源者為何將目光鎖定物品?又如何分辨“物傳人”和“病例汙染物品”?1月18日,海澱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揭秘此次溯源。
首發病例母親提供陽性快件線索
新京報:市疾控通報陽性快件的溯源情況時,外界還是比較意外的。一般溯源更傾向於從人身上去找,此次如何關注到快件?
江初:這件事其實不是從病例嘴裏說出來的。流調過程中,我們曾詢問病例是否接觸過境外人員或高風險人群,她很肯定地說沒有。但是她的母親很警覺,說她曾拿過國外的郵件,這為我們提供了線索。
從我們普遍的認知來說,物傳人概率並不高。但是市疾控的專家很敏感,給了我們指導,非常堅決地說要追溯,我們就進一步針對物品進行溯源。這是第一個關鍵環節。
一般的快件,拆完了也就扔了,不會保存。病例所在的單位卻把東西保存得很好,並且按照日期編碼,放得整整齊齊,雖然郵件量很大,但沒有亂成一堆,因此我們很快找到了原件。這是第二個關鍵環節。
這個郵件放的時間比較久,檢測的時候還是測出了病毒,這是第三。隨後,從同來源的其他郵件中,又查出了類似的病毒,而且跟加拿大、美國方向的變異株高度同源。這是第四個關鍵環節。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