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港股IPO招股書失效:8億滯留費引發業務合規爭議,8000萬美元贖回權壓頂

2025年2月28日,智能快遞櫃運營商豐巢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豐巢”)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正式失效。盡管公司回應稱“失效屬於港交所正常機製,上市仍在推進”,但這一事件無疑為這家“快遞櫃第一股”候選者的資本之路蒙上陰影。作為順豐旗下末端物流的“親兒子”,豐巢的上市波折折射出行業合規壓力、盈利模式爭議與資本市場的複雜博弈。⠠
招股書失效:合規性成關鍵掣肘⠠
根據港交所規則,招股書提交後若6個月內未完成聆訊程序則自動失效。豐巢的招股書於2024年8月30日提交,但失效的直接導火索可追溯至2024年9月12日中國證監會的補充說明要求。證監會要求豐巢進一步解釋協議控製架構、業務經營合規性,以及用戶數據安全等問題,並要求其說明“滯留費用及包裹服務費的金額、占比是否符合法規”,而豐巢未能在2024年10月24日前完成補充說明。
這一延遲暴露了公司在合規性上的短板。例如,其備受爭議的“滯留包裹暢存費”政策——用戶包裹存放超18小時後每12小時收取0.5元,上限3元——在2021年至2024年前5個月累計貢獻收入8.08億元,占總營收的7%。然而,這一收費模式引發了消費者抵製,部分用戶認為快遞員未經同意投遞至快遞櫃後產生的費用應由快遞公司承擔,而非用戶。⠠
此外,2024年3月實施的《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快遞企業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至智能櫃,違者最高可罰款3萬元。政策壓力與消費者爭議疊加,使得豐巢的核心收入模式麵臨合規性拷問。⠠
財務壓力:虧損收窄與贖回權風險⠠
豐巢在2024年前5個月實現7160.2萬元利潤,首次扭虧為盈,不過長期財務表現有待觀察。2021年至2023年,公司淨利潤分別虧損20.71億元、11.66億元、5.41億元,經調整後虧損逐年收窄。

資本壓力仍舊緊迫。2021年B-4輪融資中,豐巢與投資者約定若未在2025年1月27日前上市,股東可行使贖回權。盡管2024年8月雙方將截止日期延至2027年1月,但豐巢為此支付了8000萬美元的“特別權利調整費”,約占該輪融資總額(4億美元)的20%。截至2024年5月,豐巢持有現金及等價物9.09億元,短期借款2.58億元,這筆費用無疑加劇了其資金鏈壓力。⠠
業務轉型:從快遞櫃到社區生活服務⠠
為擺脫對單一快遞業務的依賴,豐巢自2022年起探索多元化。其推出的洗護服務訂單量從2022年的6.9萬份增至2024年前5個月的96.2萬份,並自建洗護工廠及135家第三方合作工廠。此外,2025年2月與菜鳥的深度合作頗具戰略意義——用戶可通過菜鳥裹裹平台使用豐巢寄件服務,默認由順豐承運,進一步拓寬了末端網絡覆蓋。⠠
快遞物流專家趙小敏指出,豐巢的生存邏輯需超越快遞,挖掘社區生活服務潛力,例如通過快遞櫃銷售商品。然而,這一轉型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市場前景:分散競爭與頭部突圍⠠
中國末端物流市場高度分散,2023年前五大參與者僅占14.6%的市場份額,豐巢以6.1%的市占率位居第一,收入29億元。隨著與菜鳥合作深化,豐巢有望借力後者龐大的用戶基數提升市場份額。不過監管趨嚴與盈利模式爭議仍是其上市路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豐巢的上市波折既是企業個體成長的陣痛,亦折射出末端物流行業在效率與合規、資本擴張與用戶權益間的平衡難題。若其能在未來三年內優化收費模式、鞏固多元化布局,並回應監管關切,或有望在2027年新期限前重獲資本市場青睞。這場博弈的勝負,最終將取決於其能否在商業模式創新與合規經營之間找到可持續的支點。⠠
本文結合AI生成,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